已经打探得差不多了。本来这种重大的机密就不可能拿到全部的资料,除非双方接头的当事人,是我们的自己人。所以只能靠着各方搜集到的汇总,加以分析猜测出各种可能,再一一推敲每一种的可能性而完成。
眼看着马上就能回国了,却在这个时候出事了,国内的渔船和太阳国的巡逻船在鲷鱼岛相撞,手无寸铁的一干船民被太阳国扣押了。
当然身在太阳国的陈诺盛他们听到的,自然是太阳国的版本,说我国的渔船擅闯边境妄图偷渡。为了维护边境法纪,在警告勒令渔船禁止驶入未见成效的情况下,巡逻船只得撞停渔船,将渔船上一干人等暂扣。
明知道太阳国是巧言令色,颠倒是非。但身负任务的陈诺盛他们除了愤怒,却什么也不能做。冲动的女黎美湘却不肯坐以待毙,煽动在太阳国的留学生搞起了示威游行。陈诺盛虽觉得这样的举动,会使得他们被监视得更加严密,却也赞同黎美湘的举动。
事后,他们接到了上级的任务,无论如何都要迫使太阳国对被扣押的船长放行。这样才使得此次参加任务的五人有了碰头的机会。大家混在游行的队伍中见面,商谈如何能迫使太阳国放人。
五个人都是在国家悉心栽培下成长的,由于时间紧迫,他们绞尽脑汁。黎美湘最先提出,用他们此次探取到的情报去换取船长的安全。但因为情报的重要性,和可行性不打被其余四人一致否决。后来也想过干脆劫狱,但身处太阳国国境,不要说没有武器,就连如何逃脱都是问题,这个提案也被否决了。
陈诺盛经过深思熟虑后,郑重地向其余四人说出自己的想法。劫走太阳国的小公主,以人换人,这个方法成功的几率虽高,却要他们五人付出生命作为代价。就算成功,他们很有可能会就此死在异国他乡。
几人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,才最终敲定这个方法的。用他们几人的性命来换取祖国的荣誉,是值得的。
自从敲定这个方案后,陈诺盛对晓晓的思念如同开了闸的洪水。想着自己这么多年心心念念的只有她,好不容易在一起了,自己却要身首异处。好几次他都忍不住想要给晓晓打电话,想着哪怕再听听她的声音,哪怕再和她说上两句,哪怕作为告别。
最终都忍住了,陈诺盛一再告诫自己,不能为了私人的感情耽误大事。
作者有话要说:总觉得之前没有交代清楚!!!
84
84、番外:太阳国密令2 ...
行动那天,陈诺盛在心里默默地和晓晓告别,抱着必死的决心去的。小公主身边的侍卫真不是盖的,想要轻易的引开他们哪是那么同意的事。为此他们还特地找了那些三教九流游离于太阳国底层的国人,买来了手枪和简易的炸弹。
五个人三把枪和六个炸弹,怎么分都不公平。最后敲定因为陈诺盛打头阵,分给他一把枪和两个炸弹。黎美湘负责最后出现劫走小公主,所以也要给她一把枪和一个炸弹,以备不时之需。余下的三个人,一把枪三个手榴弹。
摸清小公主的日常行程,将劫走小公主的地点定在她每天都要去的神社。为此,陈诺盛们一行人深夜潜入神社,分散隐藏起来。太阳国因为地理环境的原因,虽然刚入秋已经凉意四起,在这样冷风习习的夜晚躲在草丛中一夜,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种煎熬。
终于挨到小公主到来,已经是第二天午后。为了引开小公主的侍卫,陈诺盛投出唯一一颗炸弹,炸弹的威力很大,一瞬间神社地动摇晃,巨大的爆炸声更是让人双耳轰鸣。绕是陈诺盛事前早有准备,用棉花堵住了耳朵,也有些经受不住。小公主的侍卫们短暂的慌乱后,就看到在尘土飞扬的那边,身着黑色运动装的陈诺盛,正拿枪对着他们的小公主。虽然看不清楚陈诺盛的长相,但人影和他的动作,侍卫们还是看的清楚的。
训练有素的侍卫立即分成两队,一队负责追击陈诺盛,一队筑起人墙将小公主围住。陈诺盛拿着枪不时回身向后面追击的侍卫开枪,一边想着怎样能拖住侍卫。细心留意了追击他的侍卫一共十八人,个个身配最先进的手枪。来之前他们已经探过两次神社的地形,因为皇室的关系,神社的围墙连个狗洞都没有,想要出去必须从正门离开。
另外一边静候一批侍卫离开的三人,留意到护着小公主的都是她的近身侍卫。那他们的情况并不比陈诺盛好多少,十二个人个个都是精心培养挑选到小公主身边的。近身搏斗他们根本占不到任何便宜,更何况这些都身配了武器。炸死他们,估计小公主也跟着没命了,他们可不想这样做。
只得躲在暗处,一一击毙筑起人墙的那些侍卫。可一把枪只得八发子弹,怎么能击毙十二个人呢?而且恐怕击倒第一个后其他的根本不可能无动于衷,继续站在那里等着被杀。侍卫们围着人墙一步一步的移动,想将公主往大门外送去。再不行动就迟了,三人立即开始动作,由枪法最好的负责隐藏击毙侍卫,而其余两人将炸弹丢到人墙的最前方,利用爆炸时产生的气流,伤到一些人,增加他们近身搏斗的胜算。
混乱不堪的场景,即使躲过夺命的炸弹,仍无法抵挡被炸弹作用,飞扬起来的尘土,树枝的袭击。十二人居然受伤过半,想来老天都在帮他们吧!在这样混乱的情况下,黎美湘身着神社侍女的服饰,跑到小公主和最近保护公主的侍卫身边,用太阳国语焦急道:“带着公主跟我走,我知道神社的密室,我们先将公主安置到安全的地方。”见侍卫迟疑不肯往前,黎美湘气急败坏地给侍卫一巴掌骂道:“混蛋,现在什么时候了,还不快点。”